处暑节气在出伏前好吗

2022-09-20 15:04:42

  处暑时节的到来,意味着我国大部分的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,谷物逐渐变黄。有些朋友发现有时候的处暑是在出伏前,大家清楚处暑在出伏前好不好?处暑节气在出伏前好吗?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,希望大家阅读愉快。

  处暑在出伏前好不好

  不好,处暑在出伏前,高温天气会持续一段时间,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,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。处暑是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

  2022年处暑节气不是伏天的最后一天。2022年三伏天末伏时间是8月15日~8月25日,8月25日出伏。2022年处暑节气是在8月23日,这个时间还没有出伏。伏天一共有三个阶段,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其中末伏的第一天是立秋节气之后的第一个庚日,末伏一般有十天。处暑节气在立秋节气之后,平均一个节气有15天,所以处暑节气不一定是伏天的最后一天。

  由于每年立秋后的第一个“庚日”不一样,因此每年入末伏的时间都不一样,而每年处暑时节都是固定的8月22号~24号,这就会导致出伏的时间要么在“处暑”之前,要么在“处暑”之后。今年8月23号处暑,很明显今年是“处暑在出伏前”,也就是“处暑不出伏”。

  处暑不出伏,必定是灾年道理吗?

  这句老话的意思不难理解,说的是如果先进入处暑节气,然后才出伏,那么粮食的收成就不会很好,表示粮食减产。

  “处暑不出伏”说的就是处暑在出伏之前,这也意味着伏天结束后处暑节气会更早地结束。处暑节气总共持续15天,“处暑不出伏”也说明三伏天和处暑节气重叠,那么就意味着炎热的天气缩短了,凉爽的秋天会很快地到来。

  有句老话叫“立秋有雨样样收,立秋无雨人人忧”,立秋时节玉米在抽雄吐丝、稻谷在结实、红薯薯块在迅速膨大,此时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大,下雨非常有助于农作物高产。农村还有句老话叫“处暑凉飕飕,有籽也难鼓”,说的就是大暑节气期间如果凉飕飕的,那么就不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,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低合成的有机物就会比较少,农作物就会出现“贪青晚熟、籽粒不饱满”的现象,因此处暑时节宜热不宜凉;如果处暑时节雨水多,不仅不利于作物成熟,而且还会导致道路泥泞,不利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。

  “处暑出伏前”说明处暑和三伏天重叠,炎热的天气减少了,从这点来看切实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。但是“必定是灾年”就太夸张了,处暑就算在出伏前,那也就两三天的时间,这么短的时间对农作物的生长的影响是很小的,根本不能决定粮食是否丰收。

  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,而我国地域辽阔,不同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很大,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单凭农谚来预测年景。老话说“人勤地不懒”,粮食要丰收除了需要风调雨顺外,更多地在于人们的田间管理,中耕、除草、浇水、施肥、打农药,任意一个环节没做好都可能导致粮食欠产。

  “处暑不出伏,必定是灾年”,这句话能够流传下来,我认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“警示世人多留意节气的变化”,毕竟古代没有天气预报,人靠天吃饭,节气是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南针,这也体现了我们老祖宗对农业的重视。多留意节气的变化就好比如今的我们多留意天气预报一样,这样可以做到有备无患!

  总结,“处暑不出伏,必定是灾年”,这句话显然夸张了,粮食是否丰收不可能由处暑和出伏的相对时间来决定,这句话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们重视节气的变化,以便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