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要人不知,除非已莫为的典故出处和意思
2023-02-13 18:00:34
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已莫为”出自汉朝枚乘的《上书谏吴王》,意思是要想别人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,除非自己不去做。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。
故事内容
在东晋时期,苻坚杀死了自己的堂兄,自立为皇帝。在苻坚当上皇帝的第五年,有凤凰聚集在宫殿的东门,在那个时候,大家都认为是祥瑞的表现,所以苻坚决定大赦天下,按照惯例,百官也会晋位一级。
当时,关于大赦天下之类的事情,是非常机密的。因此,在商量这个事情的时候,苻坚和他的亲信弟弟苻融、大臣王猛都会让周围的人退下去,然后秘密商量。苻坚亲自撰写文章,符融和王猛提供纸笔。就在这个时候,有一只大苍蝇飞来飞去,声音十分大。还绕着苻坚的笔端乱飞,驱之不去。
没过多久,***街上的人们就开始四处传说,说要大赦天下了,百官都会晋位一级。地方官不敢隐瞒,赶紧将谣言上奏。苻坚听了,吓了一跳,同荷融、王猛说:“宫中没有一个偷听的人,怎么会泄露大赦之事呢?赶紧彻查!”
消息传回来,各地的谣言都差不多,都说是一个穿黑衣服的小孩子,在市集上大声叫唤,说要大赦天下了,百官晋位一级。说完,人就不见了。
苻坚叹了口气说:“应该就是之前的那只苍蝇了。俗话说,‘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!”
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已莫为”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。